实习网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习网动态
全部 43 实习网动态 42 行业动态 1

东元书苑闲谈之一 我的故乡—古镇东沟的“东皋文化”之说

时间:2024-01-15   访问量:83

我的闲谈就从我的家乡------东沟古镇说起。

 

客观地说,故乡及故乡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你在年青时,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而到了年老时,你将会从中悟出好多好多。我计划创办的“东元书苑”,肯定不是对老父亲当年创办“东元小学”的简单承继,而一定要有发展、创新。恰如我在提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回归‘自然经济’”的思路时所说:

 

历史常常出现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一种新的升华,质的飞跃。如果说,从小农经济时代的自然经济,到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再到信息化时代的自然经济,这是不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仿佛又回到原点”?但也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立足在历史发展的所有成果之上的复归。

 

我说的回归自然经济,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经济”。如是说,回归自然经济,是回归到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经济,回归到立足于所有历史发展成果之上的自然经济,进入到一个完全以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自然经济。那么,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一个全新的导向。

 

我在这全集子里首先议论故乡及“东皋文化”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中国的幅圆广大、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哪儿都能找到一个千年古镇,也还都有一个古镇文化。我的老家在江苏六合东沟,据说,也是一个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镇。

 

说它是千年古镇,是因为和春秋战国时的一位名将伍子胥有点关联。史书上记载,当年伍子胥从楚国往吴国时,是得助于名医扁鹊弟子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才安然过江的。我的老家有一个民间传言,伍子胥是在东沟这个地方被东皋公施救并送其过了江,过江的地点就是现在东沟镇北面约一华里的孙营。伍子胥在吴国得势后,为报答东皋公,在这个地方为东皋公修造了一座后花园,东沟因此而得名。(后来,为何称之为“东沟”,我估计是当地方言发音的原因,久而久之,“皋”就演变为“沟”了。再加这个区域在2000年的长河中,长江北岸渐渐地南移,形成水网地带,沟渠纵横,人们也就习惯称之为东沟了。)

 

史籍上有“伍子胥得助于东皋公才安然过江、东沟当时是东皋公的后花园”这两个史料,说东沟是千年古镇,当是不争的史实了。至于伍子胥是不是在孙营过的江,已不重要了[注]。但有一点,在当时,东沟往南,都是大江,江面十分地辽阔,直至江南栖霞、龙潭山脉脚下。如此说来,如今的从东沟至长江北岸的这片土地(直径距离约4公里),是2000多年以来慢慢沉积长出来的(现在的龙袍、玉带、八卦州、乌鱼州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沧海桑田,一代一代,“东皋公的后花园”,也就沿续了到了今天,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的人群,也就承续着2000年多年的历史。可以肯定,这里是长江下游较早有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

 

这是不是可称之为“文化”?!我姑且称之为“东文化”。

 

我所以敢称之为“东文化”,除了上面所说的诸点史籍之外,还源于我的一些所闻,所知,所见,所亲身经历的一些景、人、事和故事。

 

先从东沟的一个别称说起,老人们说,东沟在上世纪20、30年代,人称之为“小上海”。所以得此称号,显然,是因其商业繁华而得名。当年,东沟镇上的四五条主要街道上,从东大桥沿杨巷经中街再到老猪市,沿街全是商店,以及旁边的两三条巷子里,也有不少店面。各类商店和手工作坊是一应俱全;围绕镇的四周有四个码头,东边是东大桥码头,北边是沈桥码头,西边是禹王河码头,南边是龙窝码头,在这四个码头附近分别有米行、鱼行、木料行、猪市、牛市、柴市等等。如此发达的商业贸易服务体系,绝不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才出现的,而一定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才如此完备的。

 

为何在东沟形成商业贸易服务体系发达的“市”,我以为是缘于三个原因,一是历史,二是区位,三是交通。

 

历史缘由,不用多说,“东皋公的后花园”“较早有人群集居”,“人气”有了;

 

区位的特点、缘由十分的重要,东沟的区位很有特点,东、北两面是山区,西面是平原,南面是滁河、长江,在上世纪初及之前,东、北方向二十公里内,没有大的集镇,向南至长江边也无集镇,西去十多华里有一较大集镇为瓜埠,故而,自然形成了较广阔的幅圆,正所谓是周边四乡八集的人展开交易交流的理想场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每逢农历一、四、七(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来东沟赶集的约定俗成(逢集),延续至今。

 

交通的特点、缘由更是突出,在以舟楫水路交通为主要方式的年代,因水而成市,比比皆见。而东沟却兼有水陆交通之要冲的特征,东沟水路交通的通达,是这个区域独有的,它通江:由滁河向东经大河口不到十里入江可直达南京、镇江、上海及沿江各码头,通河,由滁河向西可达瓜埠、雄州、滁州等滁河沿线各市镇,东沟镇向北山区方向的一条陆上通道和向东山区的一条陆上通道,在东沟汇集,并于此同水路交通交接,形成了南北东西、水陆交通的汇集处。说东沟是当年的一个口岸,一点都不为过。

 

发达的商业贸易服务体系在东沟从何时兴起,无从考证,从东沟的遗迹来推论,恐怕是在宋、元年间。东沟镇东原有一座古桥,东沟人叫东大桥,这是一座三孔曲孔桥,是用青石板为主要构件,这座桥的造型与赵州桥相仿,很壮观,也很坚实。这座桥何时建造?目前未能见有记载,从技术角度猜测,应是在宋、元年间。为何要造这座桥,一定是商业发达到了相当程度,人流,物流、交通、经商方便的需要。造了桥,自然还要造街,从东大桥沿杨巷经中街再到老猪市,以及主街道两边的几条巷子(南巷子、北巷子等),均造成了如同周庄、枫泾、西塘等江南古镇一样的用花岗岩石、青石板、麻石等石板材建造的街道和排水系统。只是规模没有那几个江南古镇大,全长也就一公里左右。街、巷两边大多为五架梁、七架梁、少有的九架梁的青砖小瓦房,每户均是两进,前进迎街门面开店,后进住人,少有的是三进,大部分是平房,少有一两户是两层楼房。我家老宅子就在老猪市,七架梁两开间,两进,前后两个院子,迎街两间门面房曾自营开店或租给人开店,开过面店,也开过杂货铺、石灰店。

 

一座青石板桥,几条青石板街,沿街百十家商店,四个码头,米行、鱼行、木行等若干个专业市场,也就成了东沟商贸繁荣的象征,自然也是“东文化”的一些个要件。2000年前的东皋公在此地建成了一个后花园,沧海桑田的变迁让此地成了东西南北水陆交通汇集处,造就了水陆码头的商业发达之所,到了上世纪30、40年代至50年代初,达到了鼎盛期。这就是东沟。“小上海”之称,名副其实。在六合历史上有“一镇,二瓜埠,三东沟”之说。

 

东沟镇,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东至白马山、张窑山、大河口,北至方山、奶山,南至滁河边,西至西沟村红山窑,东西长二十多里,南北宽十几里,有山有圩有平原,物产相当的丰富,山珍、水产、各类粮食,蔬菜瓜果、牲畜家禽均有产出,亦是一个鱼米之乡。现在南京地区有三道名菜均源出于东沟,一是盐水鹅”,二是“活珠子”,三是“东沟头道菜”。而历史上东沟好吃的东西远不止这些,如“陶酥”、“京果子”、“雪片糕”、“夏麻酥”的等等,名气大的糕点茶食有十多种,均已失传了。这几年火起来的“龙袍蟹黄汤包”,其实是东沟镇上早年的一道名点,只是东沟没有人开发炒作,让龙袍的一位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才挖掘出来了。“东沟头道菜”(亦称“六合头道菜”)前几年在南京餐饮业是一道很火的菜,但已不正宗了。正宗的“东沟头道菜”味道极其鲜美。这道菜是东沟地区庆典宴席上的第一道热菜,故尔,称之为“头道菜”,是由鸡丝、肉片、蟹肉、冬笋、木耳、香菇等十多种精美食材在鸡汤中烩制而成。我吃过最好的“头道菜”,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哥哥婚宴上的“头道菜”,我家请了厨师来家中办酒席,这位厨师的手艺好,我婶婶选取的食材好,我们家的人缘好,厨师当日在谈笑中发挥的好,故而宾客们品尝后赞不绝口:好!

 

我记得东沟街上有一中药店,开在中街上,店主姓索,陀背,人称“索陀子”,我记事时他已快有60了,家传营生,传至他是多少代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这位“索陀子”人品好,店里的药材地道,做生意公道,童无欺。自然,索家药店的生意也很好。生意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东沟历来有名医, 东皋公就是名医扁鹊弟子。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名医,如陶营有一位的陶姓的名医,甚长针灸,陶名医家与我家还有点远亲关系,这位陶名医上街来常在我家落脚,我小时候,就在家中见他为人针灸,患者进门时是别人抬着来的,经过陶名医针灸后,是他自己走着回去的。东沟西边靠红山窑有一个村子上有一位姓胡的名医,医道高超,远近闻名,胡名医有一个儿子,名叫胡再仙,胡名医一心要这个儿子跟他学医继承祖业,可这个儿子不听他老子的,偏要出外读书,到上海学音乐,后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好在胡再仙生了一个儿子,叫胡道明,这个孙子听他祖父的,师从祖父,后成了当地的一位小有名气的中医。胡家同我家是世交,胡再仙与我父亲很是交好,常有走动互访,我在家中曾听过胡再仙清唱过,有天赖之音的感觉;胡道明和我哥哥是同学也是好友,至今还有联系走动。上世纪60、70年代,东沟医院有两位中医,很有点名气,一位吴少清,一位夏光中,均是名医世家之后,吴、夏二人也很有成就。夏光中很有个性,性格上不像传统的医生,有点放荡不,但他的医术却有独到之处,医治好不少疑难杂症,得到人们的交声称赞。吴少清虽然在民间不及夏光中名声大,但也很有见树,在他甚长的领域,医治好不少的患者,也写出不少的医学论文发表,后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吴少清有个哥哥叫吴熙伯,在外地行医,医术成就在其弟之上。吴氏后人为吴熙伯吴少清编辑出过一部《吴熙伯弟兄临床治验集锦》,是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的。家学绵长,到了70、80年代后,这几个医家均有后人承继,但医术却无有超过前辈的了。可能正是由于有这个历史沉淀,东沟现在的医院,称之为“东沟中医院”,这在南京地区乡镇级医院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抗战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有很多的事,就产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东沟所处区位,在抗日战争中就显出了它的独有的作用。

 

我听老人们讲,在东沟的滁河沿岸,新四军游击队对日本人打过一场伏击仗,据说,游击队得到情报,日本人一只小火轮要经过这里进长江,游击队决定打伏击。结果技不如人,从陈摆渡一路打到林摆渡,近十里,没能消灭日本小火轮上的日本人,让日本人跑了。虽败犹荣,敢于向日本人开枪,勇气可嘉。

 

这之后,日本人在东沟设了据点,东大桥上造了个碉堡,驻有日本兵,还有伪军,盘查过往行人。日本人为何在东沟设据点,最重要的是要切断新四军的交通线。东沟那时曾是上海地下党与新四军苏皖边区一条重要的交通结点,很多物资、人员,是经过东沟而进入方山、奶山、横山山区转入苏皖根据地的。日本人在此设了据点,交通就比较困难了。新四军游击队一直想将这个据点端掉。有一天,新四军游击队接到一个“两面人”的报告,说据点中没弹药了,几个日本人也不在。游击队觉得是个机会,决定端掉这个据点。谁知,在天黑后,这几个日本人携一批弹药又回来了。新四军游击队没接到这个情报。半夜时,战斗打响,快到天亮时,据点没端掉,还有了伤亡。游击队不得不撤退,撤退时到镇外沈桥的一处宅院,将这个 “两面人”拉到野外就给枪毙了。新四军游击队认为他慌报军情。有镇上老人说,他的情报不假,但日本人天黑后回来的情况他不知道,他被枪毙有点冤。冤不冤,天知道!而在当时,新四军游击队的处置是符合他们的逻辑的。不管怎么说,这位 “两面人”的事,说明东沟镇上是有与新四军有联系、做内应的人的。我听说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堂姑父,在中街开了一家名为“震泰昌”南货店的潘溪亭,人称老潘西;一个是在鱼行做“中间人”的翁思银。据当年老人们观察、猜度,这两人与新四军均有联系。老潘西很沉稳,从不声张,一生过得很平静,土改时的成份是工商业兼地主,但解放后基本没受到冲击,也许有人为之庇护。而翁思银却曾公开说,他是帮新四军做事的,可又找不到证明人,而他当过伪军团长的事,全镇上的人都知道,所以解放之后,他也戴着反革命的帽子直至老死。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真假假,死了死了。

 

日子如同流水一般,一年年地过。似乎没有开始,更没有终点。老话说的是,大人盼种田,小孩子盼过年。一个集镇,平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到了过年时,就热闹起来了。东沟这个地方,春节最热闹的就是跑花船,周边村上的民众,总有人牵头,组织个班子,在附近各村跑跑,到东沟镇上来跑,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八,不时的总会有几支跑花灯的队伍到镇上来。沿街边唱边演边跑,在各个商家和大户人家略作停留,唱些祝福之辞:如“恭喜恭喜大发财,斗大的圆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 ,一滚一堂屋”!讨些个彩头,各个商家和大户人家也早有准备,几包香烟或是一些食物或是一些零钱。其实一支跑花船的,到哪几个商家讨彩头,也不是随意的,大多是或有约定或有俗成或是有关联。结果是各个商家和大户人家每年过年,都会有人来门面前闹上几闹。没有人来闹,反倒是不正当常的了。这类热闹,总是皆大欢喜的。最热闹的一天是正月十一,这一天是东沟镇新春开集的日子。四乡八集的人都涌上街,各商家的老主顾们,在这一日,也都前来道喜、祝福、购物。各商家也备下酒菜招待至友宾朋。街面上很是热闹。

 

在那些个年月,各家各户还对一件事很是看重,那就是春节前写对联,除夕日贴对联。解放前镇上人如何看重这件事,我不知道。从我记事时起已是60年代初了,我每年都要配合老爸写对联、贴对联,街上也有人来请老爸写对联。从他们的对话中,我感知到,一代代人都很重视这件事。人们看重的无非两点,一是要字要写得好,我老爸每年大年二十九、三十很忙,不时有人拿来裁好的对联红纸,请他帮着写春联。由此可以想象,在“小上海”鼎盛时,一到春节,东沟街上各家各户的春联,犹如是一场书法展;二是内容要好,以前人喜欢写什么内容我不知道,但猜得到,旧时的春联内容大多“吉庆有余”一类的。到上世纪50、60年代时,春联的内容政治色彩已很浓了。老爸写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内容。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每年写春联、贴春联已是形式重于内容了。

 

我在1980年代初的一年春节时,生出一个想法,和老爸说,今年对联的内容由我来选定,我家临街大门的对联,我选用的是李白的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中进大门的对联,我选用的是杨度的一副联句:“怀新道转迴,虑澹物自轻”,后门的对联,我选用的是王勃的一副联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时,我家后门外有一水塘,长了些芦苇)。其他房门等均选用了较贴切的诗句。自此,我家的对联的内容就焕然一新了。当年在东沟镇上,可算是独此一家,引来好多路人在我家门前驻足。从那一年后,我家的对联内容就沿续下来了,直到1999年。现在好了,全镇上人大多数到腊月二十九、三十,将买来的、印刷好的春联贴上,至于内容也就不去管它了,有“化”而无“文”了。

 

东沟镇的历史上,新式学校出现的较晚,年复一年,上私塾类的学堂,是学子们的主要选择,到上世纪20、30年代,要上新式学校,就得送到六合县城去,我父亲就是30年代初在六合县城读的小学,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栖霞乡师,毕业后在南京郊区教书,没几个月遇上“七七事变”,到年底南京失守后,他从军并随军到大后方去了。到上世纪40年代,东沟可能有一所教会学校,只是初小,1947-1948年间,我老爸应几位栖霞乡师的同学之约,从南京返乡,得到镇上商绅的支持,在教会学校基础上创办了一所完小,名为“东元小学”,我老爸任副校长。解放后,改名为东沟小学,文革前,叫东沟中心小学,到这时,东沟行政区划内办有十几所小学,并在镇东开办了一所初级中学。我哥哥是东沟中学1965年初中毕业生,我是东沟中心小学1966届的毕业生。从教会学校到东元小学到东沟中心小学再到办起了东沟中学,东沟的教育渐进地形成了一个体系了,这个体系用了好长好长的一个时期。而同相当发达的商业贸易服务体系相比,东沟的现代教育体系显然是落伍的了。东沟镇历史上上没出过大文化人,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我小时候,东沟有三座桥,北面有一座木桥,叫沈桥;西边禹王河上有一座浮桥,是用若干条小船连接起来的,禹王河是一条行洪河,发洪水时,桥就断了,洪水过后,再连通行人;最引人入胜的是东大桥,三孔的曲孔石桥,高大雄伟坚实,桥上行人车,桥下行船,是东沟一大标志性建筑,也是东沟的唯一的古建筑。可惜的是,这座古桥,在70年代初中期时拆除了。拆桥时,东沟街上的好多人都到大桥两边大埂上观看,我也去了,在现场见识、见证了这座古桥的坚实、当年工艺的精巧:当拆除到中间孔的一块已经悬空的青石板时,人们均认为这块青石板只要轻轻一敲,就掉下来了,可拆桥的人先后使劲敲了好多下,这块青石板却是岿然不动,在场的人甚为称奇,不得不佩服当年造桥工匠技术的高超。

 

为什么要拆除这座桥,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不是我迷信,我可以肯定,这座桥拆除了,东沟的文脉、商脉、水脉均被切断了。自此时,留不住人了,那个年代和以后的年青人,纷纷地流到六合、南京、上海、海外,很少有回来的了。拆除东大桥这一举动,将过去的“东皋公的后花园”,“小上海”、“水陆交通口岸”的脉络全部地切断了。为什么东沟镇成了南京市地域内最落后的一个镇,为什么拥有2000多年历史、集镇规模较大的东沟镇同不到100年历史、集镇规模较小的龙袍镇合并后称为“龙袍街道”,而东沟却沦落为一个“中心社区。所有的所有,要我说,就是起因于当年拆除了那座好有些历史、记载着历史的东大桥。“东文化”由此时起,出现了大断层!

 

危言耸听!?

 

以上的文字是我2017年夏天在枫泾古镇工作之余写的。枫泾古镇据说也有2000多年历史,但古镇的秀美风光却保护得很好。而东沟古镇的风貌几乎荡然无存了。20181014 日,在从上海朱家角至枫泾的公交车上,想到这篇随笔,信口吟得七律一首,补记于此:

 

七律  故乡东沟

 

战国东后花园,孙赵任营前胡营;(1)

 

北依三山(2)为屏障,南联江河无遮挡;

 

杨巷中街老猪市,沈桥吴桥汇龙潭;(3)

 

东大古桥今安在?惟有芹蔬、活珠鲜。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东沟这几十年发展得慢,却较好地保守住了原生态的环境。“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回归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自然经济”,倒是很顺其自然的了!

 

期望“东文化”在这次的回归新型的“自然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重新的发扬光大。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美好的祝愿!

 

 

附注:

 

[注]

历史故事中对“伍子胥过江”的地点有不同的说法,我知道的就有三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伍子胥是从安徽含山县的昭关过的江。这在官方史籍上有记载。有一台京戏《过昭关》,说的就是这个事。

 

第二个说法,伍子胥是从仪征县的胥过的江。因伍子胥当年渡江的地方,故称之为胥浦”。此说在百度上可查得到。

 

第三个说法,伍子胥是从六合县的东沟过的江。这是民间的传说。伍子胥为东皋公在东沟建后花园,东沟因此而得名”,这在百度上也能查得到。

 

 

《七律  故乡东沟》注:

1)孙营、赵营、任营、前胡营,是东沟南北邻近的几个村庄;

 

2)北依三山,是指东沟北边两三公里外的方山、奶山、横山三座山,横山因开采砂石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3)沈桥吴桥汇龙潭  沈桥是东沟北边的一座老木桥,吴桥是东沟东北边的一座古石桥,桥下的两条河相连相通经东大桥汇集东沟南边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大水面,东沟人称之为“龙窝”,“龙窝”似“龙潭”,这口水经龙窝向南汇入滁河,再随滁河汇入长江,汇入长江处是大河口,大河口正对着长江南岸的龙潭镇。故而我写下“汇龙潭”一语,表达出这一水流的轨迹。

 


上一篇:《东苑书苑闲谈》连载之序

下一篇:我也来说说知青和“知青文化”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